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初探
0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北方部分城市严重缺水,洪、涝、旱等灾害不断发生,黑龙江省如何使水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使之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水资源优化配置要讨论的议题之一。同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水资源优化配置作为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内容,其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于水资源充足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现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充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对于水资源短缺区域,则应指区域水资源在各需水单位间的合理分配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之间的相互耦合,以追求区域效益最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 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1.1 “以需定供”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该理论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以经济效益最优为唯一目标。其以过去或目前国民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资料预测未来的经济规模,通过该经济规模预测相应的需水量,并以此进行供水工程规划。这种思想将各水平年的需水量及过程均做定值处理,而忽视了影响需水的诸多因素间的动态制约关系。其着重考虑供水方面的各种变化因素,强调需水要求,通过修建成水利工程的方法,从大自然无节制或掠夺式地索取水资源,必然带来不利的影响,诸如河道断流、土地荒漠化甚至沙漠化、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和土地盐碱化等。另一方面,由于以需定供,没有体现出水资源的价值,毫无节水意识,也不利于节水高效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必然造成社会性的水资源浪费。因此,这种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只能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1.2 “以供定需”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该理论是以水资源的供给可能性进行生产力布局,强调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水资源背景布置产业结构。它是“以需定供”的进步,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然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密切相关。比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水资源开发投资的增加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这必然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因此,水资源可供水量是随经济发展相依托的一个动态变量。“以供定需”在可供水量分析时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分离,没有实现水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可供水量的确定显得依据不足,并可能由于过低估计区域发展的规模,使区域经济不能得到充分发展。这种配置理论也不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3 基于宏观经济系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无论是“以需定供”,还是“以供定需”,都将水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分离开来考虑,要么强调需求,要么强调供给,忽视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于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考虑供需动态平衡,基于宏观经济系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应运而生。
某一区域的全部经济活动就构成一个宏观经济系统。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各部门之间投入产出关系。投入是指各部门和各企业为生产一定产品或提供一定服务所必需的各种费用;产出则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各部门各企业所生产产品的价值。在某一经济区域内,其总投入等于总产出。通过投入和产出,可以分析资源的流向、利用效率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等。二是年度间的消费和积累关系。消费反应区域的生活水平,而积累又为区域实现扩大再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环境。因此,保持适度的消费与积累比例,既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利于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三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互补关系。不同的进出口格局必然影响区域的总产出,进而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重新分配。上述各方面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投入产出分析,从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规模分析入手,将水资源优化配置纳入宏观经济系统,以实现区域经济和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
水资源系统和宏观经济系统之间具有内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当区域经济发展对需水量要求增大时,必然要求供水量快速增长。这势必导致增大相应的水投资而减少其它方面的投入,从而使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节水水平及污水处理回用水平等发生变化,以适应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和难度,以实现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