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教育

黑龙江省城乡学校体育教育均等化发展概述

 
黑龙江省的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四成,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更造成农村地区与城市发展教育分化严重,大力发展教育、科教兴国的方针似乎并未在这片土地上取得成果。如何打破农村与城市教育两极分化的僵化模式,使黑龙江省城乡的教育发展得以趋向平衡是解决当前教育水平差距巨大这一问题的重中之重。黑龙江农村地区的体育教育虽在现阶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与难题。近5年来,虽然我国先后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等方针以加大农村地区体育教育和服务体系的覆盖率,而想要从根本上缩小农村与城市学校体育教育的巨大差距,需要当地农村基层领导干部把握历史机遇,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在国家的各项政策扶持下,通过转变体育教育理念思路,加大师资力量投入等策略有效地解决当前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滞后、城乡体育教育差距不断拉大的难题。 一、实现城乡学校体育教育均等的意义 教育均等能够确保不同地区获得大致均衡的教育资源配置,包括受教育者都能够使用学校、图书室、计算机室、多媒体设备等基础教育设施;政府能够拨款给不同地区作为展开教育活动的经费支出;偏远地区能够获得优秀的教师队伍配置以保证教学水平。[1]实现城乡学校体育教育上的均等,一方面意味着城市与农村的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农村地区的学生不会出现被学校管理者以各种原因取消或占用体育课的情况;另一方面,城乡体育教育均等还包括体育教育服务学生的结果均等,即城乡两地区的学生都能够通过体育教育保持身心健康、开发智力,通过各项体育活动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与智力水平。而接受体育教育机会的均等是保证城乡体育教育发展平衡的基础和前提,体育教育服务结果的均等是我国缩小当前城乡地区体育教育差距的最终目标。[2]此外,城市与农村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氛围下,两地的体育学科教育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两地体育教育所必需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相互借鉴,体育教育的教学理念可相互取长补短,从而形成各具特色又相互融合的体育文化。 二、黑龙江省城乡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各城市与农村地区体育教育的两极分化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笔者以黑龙江省的农村体育教育为例,首先查阅了当地农村体育教育方面的文献资料与相关的政府网站,收集整理了包括黑龙江省乡镇学校开展体育教育的程度、体育健身基础设施与公共体育服务设施概况、从事体育相关事业的人口的数量、村民体育健身活动的普及率等大量基础的数据与资料;此外,笔者深入黑龙江省部分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结合文献资料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与统计分析,以此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 1.农村学校从事体育教育的人力资源不足 国家统计局2014年人口统计数据表明(表一),黑龙江省常住人口2152万人,城镇人口1858万人,乡村人口294万人。乡村人口所占比例虽然仅为13.7%,但是从事体育教育活动的师资团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当地开展体育教育的迫切需求,人力资源上的捉襟见肘严重阻碍了当地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进程。[3]重点表现为,师资匮乏、缺少专职教师、代课现象较多、教师知识结构不高等。 表1 黑龙江省2014年人口统计表人数(万人)1858 294百分比(%)86.3 13.7类别城镇人口乡村人口常住人口总数2152 同时,由于黑龙江省各地区农村人口在分布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位于城市边缘地带、距离城市城镇较近的农村,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能够受到城市的积极带动,因而当地农民的收入较高,受教育的经济负担较轻,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而大部分农村地区距离城市较远且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的生活压力大,其经济实力不足以开展体育教育,用于发展体育教育的财力物力较为缺乏,基础体育教育设施的建设并不完善。当地乡镇学校的管理领导者对体育教育没有深刻完整的认识,认为学生与其在体育课上浪费时间,不如占用体育课进行其他科目的教学。因而大部分学校减少了体育课的课时数量,甚至取消了体育课。主要表现为:学校领导对体育课不重视、观摩检查次数少等方面。 客观条件上的落后加之主观上重视程度不够,体育教育意识薄弱,加剧了黑龙江城乡学校体育教育差距的扩大。 2.农村学校的体育基础教学设施匮乏 为何黑龙江农村地区的体育教育发展屡屡陷入低迷?笔者对体育场馆设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其调查结果表明,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在体育场地与体育器械的购买、使用与维护上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4]体育场地面积不符合国家标准、体育器材质量差、数量少,阻碍了当地农村学校顺利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也不能满足当地群众的健身需要。同时,场地与器材都没有配备专业的人员加以维护和修理,体育器材的老旧不仅带来大量的隐患,威胁着师生的生命安全,更不利于营造良好的体育教育活动的大环境。 3.农村学校无法获得足以开展体育教育的资金支持 没